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社會運動脈絡下的教育實踐-記南洋臺灣姐妹會在「新移民女性在南方澳」研習營中的培力模式/黃力

涂昭樺

作者就讀北京師範大學,於2007年至臺灣訪學,參與了宜蘭縣史館與南洋姐妹會(簡稱「姐妹會」)合作舉辦的「宜蘭研究」第六期研習營--「新移民女性在南方澳」,試圖從教育的角度來討論研習班中的課程設計和培力模式,以及姐妹會社會運動的性質。

南洋姐妹會的前身是於1995年創辦的美濃「外籍新娘識字班」。「識字班」設立目的是「以認識中文為媒介,促使新移民女性逐漸能自主發聲,進而形成組織,為自身爭取權益」;而這次的研習營的目的則是「透過互動式的參與和調查分析,記錄新移民女性在南方澳漁村的文化與生活,並學習傾聽及用他人的角度來看待、理解世界」。作者參與了親職教育組的教案設計和實作,當中「童玩摺紙」的教學過程,首先是進行暖身活動,幫姐妹們(研習營中大家皆稱新移民女性為「姐妹(們)」)整理心情,為投入課程做準備,並為主題討論埋下伏筆。第二環節的主題討論,有一「通關密碼」的設計,其可以是一張海報、一個遊戲、一張幻燈片、一部電影、一首歌、一首詩、一張圖表、一篇文章、一句諺語或一個案例,以這些作為媒介,呈現姐妹們日常生活熟知且有強烈感受的問題,喚起她們對問題的興趣與關注。第三個環節則是中文教學,當中特別注意與實例的連結,以使姐妹們理解字詞的意思。

作者表示在研習營的過程中,對姐妹會的培力模式進行反思是一件困難的事,團體內部對於活動有不一樣的聲音,凸顯出對新移民女性運動的不同認識。儘管如此,不同聲音的出發點仍是出自真心的關懷與同理心,其似乎也可以看做是另一種行動策略。作者提出另一個疑問,以多元文化為基本原則、倡導尊重新移民女性原鄉文化的姐妹會,為何無法接受臺灣現有對新移民女性運動的不同看法?一但社會出現反對的聲音,便馬上以當事人的立場、用「你不了解我們(指新移民女性)」予以回應。作者認為推動社會運動應該盡可能地動員資源,在既有的社會條件下聯合一切可能的力量,找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最低程度共識和目標,一點一滴向前推進。作者觀察到姐妹會運作的模式過度強調賦權的性質,將問題集中關注在結構面的因素,而忽視了新移民女性在既有社會條件下的生活智慧,更多地強調新移民女性應對社會汙名和偏見時「挺直的脊柱」,而沒有看到她們在日常生活中「柔軟的身段」。

南洋姐妹會所舉辦的研習營的進行方式分為暖身運動、主題討論、中文學習,其方式應該能做為小地方在培力農民工作坊的參考,透過暖身運動開啟討論與對話的空間,在主題討論的議題上能引發農民分享自身的生活經驗與智慧,進而再帶入影像學習的教學。一方面教導技術的使用,另一方面亦灌輸農民挖掘自身生活經驗的重要性,以及逐漸提升農民對本身的自信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