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花蓮】樂田的推手 張牧師

圖文/謝秉芳





牧師七年前自己選擇來到南澳。雖然家族是雲林的大地主,卻從父輩開始就不務農,而成為神的牧羊人。ㄧ心為南澳服務,發現這裡的農地90%以上休耕,青年人外流嚴重,只剩下老人與小孩。牧師提供教會場地讓孩子們讀書,也不分宗教的服務南澳民眾。 


牧師與花海節表演團體提供土地的農民們合照


了活化農村,牧師想到利用休耕的農地辦花海節。

一開始,這不是件容易的工作,雖然撒下花海的種子可以提供綠肥,創造美麗的景觀,卻需要農民們的合作,還有繁瑣的公部門行政事務。


花海節

「ㄧ個ㄧ個簽呀,那天簽到手軟咧。」 牧師說。

 牧師ㄧ個個說服農民,取得信任。才完成的第一屆的花海節。總共有20.22公頃的農地長滿了波斯菊與向日葵。

沒想到,這就是開始。

後來,農民們去羅山村參觀,發現有機農業發展的很好。

「阮這裡的土地這麼地好,連外地人攏讚美,荒廢真的可惜,阮的家鄉阮自己來疼惜!」

農民專心的聽課

農民認為南澳的地形也屬封閉,水源來自雪山南澳北溪,水質純淨完全沒有任何污染。農田又位於出海口,因為屬於國有財產局的土地,ㄧ直都沒有開發,也長年休耕,這不就適合發展有機農業嗎。

大家想來想去,需要ㄧ位能夠組織大夥又能為大家考量的人物,就是牧師啦。

於是,找了ㄧ位農民去跟牧師商量,接著成立了產銷班及合作社。產銷班有農民16人,合作社21人,其中有13位是農民,其他都是南澳人,希望參加者都是ㄧ心為農民及大南澳著想的。

                  
                                                           牧師與阿蕊仔
                                                             牧師尤其。

從ㄧ位農業的門外漢,開始學習稻米的知識、耕種、土壤、碾米、銷售,尋找所有可以幫忙的資源,處理事務,努力讓農民的收入有保障,無後顧之憂。

農民也開始招集,從第一年20多公頃開始,學習有機的知識,參觀其他農場,雖然平均年齡60多歲了,大家的熱情不減。今年第二年增加到30公頃的稻米。

很難形容,大家ㄧ起努力產生的力量,ㄧ起相信ㄧ定可以做到的力量。


「我可愛的農民們。」牧師每天跟著阿蕊仔一起巡田。問牧師辛不辛苦,他說:「沒辦法呀,我要做的好,要是做不好,我要怎麼繼續住在南澳咧~ 」


牧師每天都去巡田








【花蓮】花生弟弟的遷徙

圖文/黃曉君




Part1 認養.流浪

很多人吃過花生,但沒見過長在土裡的土豆。
花生,又名「土豆」。

 


這是一段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故事,始於2011年.春,那是一段來回距離超過200K的「認養花生」之旅,除了種植之外,去了兩次拔草,最後也去了兩趟「拔花生」,帶回了家鄉桃園,趁著夏天.陽光充足順便「曬花生」,還不知道怎麼處理帶殼的花生時,奶奶趁著看電視打盹之餘,已經把花生都剝好了,於是冷藏在冰箱的花生米,秋季.播了種,但是冬雨下不停,花生們都泡湯了。

2012年.春初,遇見梅精婆婆在種花生,脫了鞋,也去幫忙種了些。趁課餘之閒回到家趕緊把花生種下,期盼它們的成長。


Part2 手作.回憶

帶回了家鄉桃園,趁著夏天.陽光充足順便「曬花生」,還不知道怎麼處理帶殼的花生時,奶奶趁著看電視打盹之餘,已經把花生都剝好了,於是冷藏在冰箱的花生米,秋季.播了種,但是冬雨下不停,花生們都泡湯了。
我開始試著「炒花生」,也試著製作「花生醬」,其實我從不刻意吃花生,但不知不覺吃了許多花生。




【花蓮】東華小米園

圖文/胡克緯


kalidavun mahun



〝美麗的夕陽和流水,最初的夢,也是故事的開始!〞

我們不曾做過農事,也未曾種植過小米。
似乎也忘記和月亮的約定,離土地越來越遙遠。
如果,小米可以改變世界,那麼,
以手鋤整地,叮咚悅耳的聲音,是否還能夠敲醒世代傳承的訓誡與叮嚀。





Minpinang





「你知道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嗎?」
「不,那叫〝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

「那你會唱嗎?
「會!我表演過很多次了,
可是,我一個人沒辦法唱。」


這次,是我第一次為了小米、為了土地而唱……dihanin,您聽見了嗎?


























Minhulau / Migamut

親愛的mumu

謝謝妳們不辭辛勞讓火車把妳們帶來這裡,

是妳告訴我們小米的故事,卑南族的精神,敲打著dauliu(鐵磬),讓我們追上祖先的腳步,
emayaayam(婦女吟唱)美麗的曲調穿過南王來到東華,Puyuma傳到Bunun
是妳告訴我們文化的種子就在我們之間發芽,哪怕,只要長成一顆可以茁壯。




受到驚擾的小米阿!
Maza tai-unian tu kaididazun tu maduh
我現在來安撫你們了,
Na si-ail saikin imuu tu is-aang laupa ku
希望你們因除疏所受的創痛能得以撫平,
Sanmahtu-ang kamu nitu milulu is panmikua,cis-unin tu mananatu kaimin
希望你們能快快長大,結實累累,
Sanmahtu-ang kamu talsusuus,minbubulav,mavishivishi
好讓我迎接你們回家.
Na mahtu in kaimin ilumah mastatala apasdu suu.








小米開始結穗,從nagsa變成valis nagsa,揭開了男子們最重視的祭典—Malahtangia
Malahtangia
祭槍
穿上百步蛇美麗的織紋,我們來自不同的siduhAsang
排灣、阿美、小米園穿插其中,一幅嶄新的文化圖像在東華,
院盃底下,與hudas唱和,所有的故事都在這裡了……


報戰功
TahaiIbiMiaz,輪流接過hudas的酒杯,喊著hu hu hu
女孩跟著Cina也在一旁,hu hu hu
所有的人都在看著,都在聽著,hu hu hu
Bunun的年輕人,小米園的農人們,
我們都在,hu hu hu
Maibabu
每一雙接過maibabu的手,都是充滿著感動與祝福,
延續著這些感動與祝福,未來,一直來。


返家
天雨路滑,小米酒會迷路,路上要小心,
準備不周還在練習的我們,也請原諒,
因為不善言語,只好用歌聲表達我們的思念和感謝,
我們會時常回家,也請您們還能夠來這裡看看我們,看看這裡的小米,
Uninang Mihumisang



東華小米園,曾經就只是一個夢想,如今,逐漸成為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花蓮】農人的手

圖文/柯春伎



部落裡的長者很多,除了平時幾句寒暄話家常之外,望著熟悉且漸漸垂矣的臉龐之外,我特別喜歡觀察的是他們歷經風霜又充滿故事的堅韌雙手。

兒時記憶中,我總是在田中玩耍的調皮孩童,農事的活兒都是大人低著頭賣力的做,割草餵牛、插秧種田、收割曬稻、拔花生砍甘蔗……,餵養家禽、上山打獵更是必須學會的能力,還是小小孩的我則是在一旁邊學邊玩耍。

以前常聽老人家說做農是不得已,因為你沒其他的選擇。現在做農對我來說是門生活也是事業,農人的生活有農人的步調,是隨著季節氣候輪轉耕作。望著山頭的雲,他會告訴你什麼時候會起風下雨,三月春雨過後他會帶你去山上採箭筍,當月桃開花時不久飛魚就會來。

我喜歡農人的手,他會告訴你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採。
我喜歡農人的手,他會告訴你生活可以怎麼過,他會教你如何生存。
我喜歡農人的手,雖然又老又皺卻能支撐家庭一切。
我喜歡農人的手,因為他有無比的智慧與技藝,他會告訴你什麼是勇氣讓你堅持下去。










【花蓮】我的想望


  圖文/邱麗珠

我的想望  
  我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以迄,從事農作已歷經一世紀之久。

  一直到我這一代,我的前1/4人生也在農作當中度過。
     小時候,我們跟著祖父母、父母在農地裏成長,不論晴雨----甚至做大水的時節。
     會勞務的年紀,協助家裡操持家務,為田地除草,學習整地,施肥,栽種,澆灌。收成的時候,其實才是大工程!

     西瓜收成我會做。
     甘蔗收成最辛苦。
     甘藷和花生收成比較好玩,因為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啃食。
     菜蔬的收成充滿歡愉,它有自己喜歡的成果。
     水稻的工序最繁:整地/播種/插秧/除草/施肥/灌溉/收成/善後/放水…..
     採筍是寂寞又愉悅的經驗。

     我很想依循父母的腳步,好好體驗農作的種種,不管酸、甜、苦、澀,若果有一天能擁有自己一方良田呢?真好。
    從農的身影,另有一番人生的美景,別具姿彩。我希望藉助這次的研習,為這一世紀以來,家族務農歷程留存紀錄,檢視父母親務農60年來的點滴。

    身影,那麼清癯、黧黑、果毅,人何以致之?


疲累的身姿

對於父母親的身影,我一直懷著愧疚。
從祖父母以迄,身為農人的第三代,我似乎無能為力幫父母親甚麼。
父親和母親下田的身影經常是我感傷的開始。可是我一點能力都使不上。
晚間,三個老人家最常的狀態-----就是給電視看。
















父親頭髮全白了,橫陳在太師椅上,睡得真安心。
媽媽一勁的忙,廚事的手腳俐落一如她年輕時的堅持;
在她的操勞中,家人享有到家庭的溫潤,她也照顧了全家人的胃。
可以見到她在電視面前也睡得安詳。













而我的祖母長年躺在床上,在家人都在的夜晚,她也是睡姿祥和的樣子。














看見父母親因為長年操持農務工作,青筋粗露,再相較我自己的手,除了愧疚,我仍然心中深深的愧疚。

也許有一天,農務這件事會跟我絕緣。從小對農務的操作並不陌生,任何你想得到的農作,其實我都親身經驗過。

所以,現況下看見父母親的身姿疲累至此,人生的意義重新在我的腦海裡翻攪。這種感覺----




【花蓮】食物之家-花蓮一山山古厝(133巷)

圖文/李佳玲




餐桌據說來自於
教會訂製的特殊
造型,當初它被
棄置在出租房屋
的門口,最終
以六百元購得,
再託有卡車的朋
友運回我們空蕩蕩的飯廳;
從此開始了我們家一頓頓的食物旅程。






















我們在台北沒碰到,竟然不約而同來到花蓮尋找幸福美好的生活,起點是食物;哪裡來的、今天誰做的、可以這樣做哦、吃飯配什麼話題

感謝我們家的煮飯婆,我可以多做一件
友善土地的事---吃飯救護濕地!
天掀開鍋蓋,簡直就是裝置藝術!


素材:
光合作用的糙米
朋友仲芬的黑豆Nanu美容院的地瓜撇步是她隨時哼唱的歌-
BaBaNam KeVaNam
BaBaNam KeVaNam…

宇宙萬物無所不在的愛




四根蒲仔與兩棵木瓜的聯想,食物除了吃,還可以玩,充分滋養我們
身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