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公民新聞邁步走:超地方媒體的想像

顧佳欣

社區力量是小地方計畫實踐主要推進器,在地出發,培力公民記者,創造為己發聲的場域,以公民新聞學號召全社會關注主流媒體未企及之公共問題。互動媒體作為載具,扎根地方,跨越地域,共同解決。美國傳播學者愛蜜利‧瑪特茲格(Emily Metzgar)等諸位學者,在〈定義超地方媒體:提案討論架構〉一文中進一步彰顯公民新聞的跨地域特質,以超地方(Hyperlocal)媒體行動定義之,透過六元素分析當代公民新聞組織,展望未來。但就實踐經驗來說,也面臨許多障礙,網路科技結合公民組織的有效程度與步調,仍是爭論之一。

超地方媒體與傳統的社區新聞組織不同,更有帶動全國性議題的潛力。瑪特茲格等給予如此定義:「奠基於地域,社區為導向,原生於網路,第一手新聞報導,以促進公民團結為旨,企及受忽視之議題與地區」。由此出發,分析六個美國在地網路新聞組織,並與組織人員進行深度訪談,建構公民新聞組織作為超地方媒體的歸屬與定位。

六個組織在專業經營、社區參與度、運作方式、資金募集都各自有別。如:在新罕布夏的「論壇」(The Forum),由當地公民發起、全公民經營,報導生活大小事,任何人都能成為寫手,開放度最高。維吉尼亞的RVA新聞網,關注社區意外社會新聞等,仰賴部落客貢獻內容,但只有單人經營,穩定度較差;也有採較專業經營,但公民能見度較低的組織: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新科技草根培力公民權:加拿大的技術革命計畫

顧佳欣

「小地方新聞網」聚焦社區議題,由關懷土地出發,培養在地人說在地事,展現主流媒體長期忽略下,農業、漁業等,特別是與勞動耕作產業有關問題的多種面向。並透過網際網路傳播,是社會大眾獲得資訊的另類渠道。拜消費科技迅速發展所賜,手機或各種手持行動裝置都有拍照、書寫的功能,給予公民記者進行新聞報導的基本配備。然而,科技產品也不是被動地給予公民記者使用而已,加拿大社會學者賽基‧普魯克斯(Serge Proulx)在其〈數位媒體使用是否能嘉惠公民參與?〉一文中,觀察到科技圈有一群爭取資訊自由(主要是技術開放)的行動者,他們以使用者經驗作為技術創新的源頭,反而形成一種由下而上、草根式的技術革命,這樣的模式,更有可能擴及其他社會領域。

由當代資訊社會大哉問出發:科技與公民參與,到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普魯克斯指出科技促進公民參與有一些要素:如精通技術、自我實踐與創新、以社區作為交換網絡等。一旦具備,公民不僅是使用者,也是知識的生產者,能夠自由傳播新觀點,科技則成為「解放」的重要工具與基礎。

普魯克斯利用參與觀察法,招募自願的大學生,參與加拿大兩個非營利組織的營運,並從中觀察團體內生產技術的成員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這兩個團體為:魁北克的社區團體「無線島」(Wireless Island),以及位於蒙特婁的自由軟體運動團體「Koumbit」。無線島主要推動社區基礎網路建設,讓社會大眾能透過網路互相連結;Koumbit原本是農民自治團體,本於「決定自己的命運」自治精神,鼓勵社區民眾自由取用新科技,也創造協作平台,提供免費軟體,推動技術,進而增進公民自主性。此外,Koumbit更力倡建立社區專屬的媒體。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公民媒體與公民培力參考文獻

公民媒體與培力計畫

孫曼蘋(2011)。〈在地發聲、媒介素養與社區行動-彰化縣員林鎮《員林鄉親報》之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108):59-102。

孫曼蘋(2011)。〈向世界展現他們希望被看到的樣子:媒介科技與原住民的傳播主體性〉,《新聞學研究》(106):285-290。

管中祥(2011)。〈弱勢發聲、告別污名:台灣另類「媒體」與文化行動〉,《傳播研究與實踐》,1(1):105-135。

蔡鶯鶯(2010)。〈921地震災後的社區報紙與培力〉,《新聞學研究》(102):177-227。

胡元輝(2010)。〈誰在寫歷史的初稿?-新聞業危機聲中的全球公民媒體〉,《新使者》(121):13-16。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Peopo 教育資源網

簡介:

為Peopo公民新聞的教學子頁,內容包括:Peopo講堂、公民記者經驗分享、Peopo介面使用、地方議題分享、公民新聞論壇等。Peopo講堂提供採訪實務、公民新聞、影像技巧、剪輯配音等,報導知識與技巧分享。

網址:
http://www.peopo.org/event/elearning/index.htm

國外公民媒體與公民培力參考文獻

Metzgar, E. T., Kurpius, D. D., & Rowley, K. M.
(2011). Defining hyperlocal media: Proposing a framework for discussion New media & society 13(5), 772-787

Berger, G. (2011). Empowering the youth as citizen journalists: A South African experience Journalism 12, 708-726.

Kern, T., & Nam, S.-h.
(2009). The making of a social movement : Citizen journalism in South Korea. Current Sociology, 57(5), 637-660.

Eliasoph, N. (2009). Top-down civic projects are not grassroots associations: How the differences matter in everyday life. Volunta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ird-Sector Research, 20, 291-308.

成果展示

資料即將更新中,敬請期待…。 

計畫宗旨

1.      典藏社區媒體

匯集、儲存、整理、分析以地方社區傳播及社區發展為運作核心的《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並對相關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與分享討論,進一步研究分析其運作架構與工作模式,為下個階段籌備《小地方》網站重新上線營運奠定基礎。

2.      社區參與再典藏

在參與式傳播及「向在地轉」理念的支持下,本計畫將以文字、圖像、影音、網路多媒體的形式,典藏記錄在各地方所推動實施的社區傳播課程培訓與社區發展工作坊的參與過程與歷史經驗。典藏的不僅是社群的培力史、地方的變遷史,更是社區的發展史。

3.      社區培力與發展

臺灣農鄉地區長久以來因傳播資源和傳播能力相對匱乏,對社區營造與社區發展的順利推動形成極大障礙。本計劃希望舉辦一系列社區傳播培訓課程與社區發展工作坊,為地方社區培力增權(empowerment),讓他們能夠善用簡單而強大的傳播工具,打造自己的媒體、發出草根的聲音、交流彼此的觀點、彙整集體的力量,更積極地進行社區聯繫、社會對話,更有力地參與社區營造。

4.      從做中學的新聞教育與社區推廣

搭配學院相關專業課程的開設(如深度報導、社區傳播與社區發展等課程),讓有心投入社區傳播與地方發展的大學年輕世代與社區在地居民,以親臨現場、在地體體驗、做中學、學中做的方式,習得社區傳播技能:如何相互串連、如何協同合作、如何發掘和查證訊息、如何再製和散播訊息、如何與大眾媒體、政府部門、公民團體合作——進行討論。所有討論內容也將做成影音報導和文字紀錄,與社會大眾分享、對話。

5.      專家生手協力的公民新聞

本計劃希望藉由專業新聞工作者與地方新聞志工協力的方式,以典藏社區媒體的內容,促進在地觀點的地方新聞,共同推動社區傳播,進而展現基層人民智慧和集體力量的公民媒體。

農人寫作培力企劃案

寫下你的特色和熱情!

農人寫作培力工作坊,開始招生       

親愛的大家:
跟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從三月份到六月份,「農人寫作培力工作坊」分別要在台南、嘉義、苗栗、新北市、花蓮五個地方舉行。這次的課程,是由台大新聞所主辦、上下游新聞市集規劃,在各地社大、民間單位的熱情協助下舉辦,很歡迎各地農友以及關心農村的朋友們,踴躍報名參加。
我們特別邀請到長期關注農村和農業、在第一線現場從事記錄與觀察的講師,和學員分享如何運用文字與多媒體的工具,將自己的務農經驗、對農村與地方事務的觀察拍寫下來,和更多人溝通、分享。最特別的是,課程非常的實務取向,希望大家在四堂課的學習之後,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作品!

在這裡簡單跟大家報告一下,這次工作坊的幾個特色:

一,以農友、農家二代為培力對象:
我們希望招募認同友善耕作的農友、農家二代,記錄自己、農村與地方的故事,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與想法。

二,鼓勵發展多元的記錄主題:
不論是農事與田間管理、作物生長履歷、個人生命故事、社區與農村紀事,都可以是紀錄與創作的主題。

三、實務訓練與技術目標:
透過實務教學,讓學員學會基本的記錄、書寫、拍攝、剪接與上傳技巧,同時學習理念溝通、產品行銷的傳播能力。
四,採行講師地區種子教師農友」三層學習與溝通機制
除了講師,我們也招募各地的種子教師,可在地方陪伴農友,提供問題解決與回報機制。
五,線上專區發表、小型觀影分享:
在五地課程結束後,我們將開放平台,請學員來分享作品;並預計在七月份,由主辦單位舉辦一個小型的觀影分享會。
六,課程完全免費,採小班教學:
學員完全免學費!但須繳納保證金,四次課程結束後退還。
為了讓學員得到講師充分的指導,我們採取小班教學制,名額有限,請大家把握機會,儘快報名。以下是招生對象、課程、時間的詳細說明。
一,招生對象
農友、農家二代:每地10-15人。需具備基本使用電腦、相機之能力。
  • :認同友善環境理念、以友善農法從事耕作,想將自己的理念與故事傳達給消費者的農友。
  • 農家二代:想主動了解父母或農友務農歷程、記錄地方農業現況農家二代,可鼓勵家族共學一起報名


二,課程規劃

  • 講師教導農友以文字、繪圖、照片、錄音、錄影等不同媒材,進行記錄、創作、後製與發表。

  • 本課程採小班深入教學,共有四堂課程。預計學員上完第四堂課時,就可以運用簡單的文字、照片、短片訴說自己或組員的故事,建立找素材與說故事的基本能力。





課程名稱

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

一,概念說明課:

農人/地方寫作的觀念與素材



  • 如何從田間和生活中,找到自己想要說的故事
  • 如何設定紀錄主題、可用素材與紀錄方式。



學員課後列出自己的耕作時間表、作物生長特色、田間管理重點、農村或地方特色等,作為下週農友互訪的素材。



二,實務說明課

如何運用多樣媒材做記錄



  • 如何透過不同媒材做紀錄,討論說故事的方法與拍攝技巧。
  • 教導農友之間進行互訪,練習採訪、組織材料的技巧,由小組種子教師協助導引。

學員課後針對自己設定的主題,蒐集素材並安排敘事的架構。



三,實務操作課:

後製技術一次就上手



  • 如何針對已蒐集好的素材,學習編輯、後製、上傳與發表。



學員課後將已蒐集的素材,組織為一個完整的故事。



四,發表與討論:

實作練習與討論



  • 學員以圖文結合的形式,發表自己的初稿或基本的故事架構。
  • 講師、種子教師、其他學員互相觀摩討論。

學員根據講師的建議完善作品,之後由種子教師負責跟進協助,預計兩週後完成作品,在上下游專區發表。





三,上課器材與記錄工具

  • 記錄工具:學員自備紙筆、繪圖本、智慧型手機&相機(具錄影錄音功能為佳,攝影機亦可);請學員盡量自帶手提電腦。
  • 剪接工具:由主辦方提供一份合法軟體與公用電腦,供大家練習。

四,講師簡介

郭志榮:漂浪島嶼環境部落客、公視資深記者、本次課程總統籌

汪文豪:上下游新聞市集資深記者

李慧宜:公視資深記者、美濃農友

許文烽&許淑惠:紀錄片導演&製片、鹿港農友

陳韻如 :獨立影像工作者、導演

王福裕:大王菜舖子、農法學堂負責人

蔣慧仙: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


五,工作坊時地 

台南場

日期:3/24, 3/31, 4/7, 4/14 每週六 2pm-5:30pm

地點:台南曾文社區大學 台南市麻豆區北勢寮70-11號


嘉義場

日期:3/31, 4/7, 4/14, 4/21 每週六 2pm-5:30pm

地點:嘉義 西昌社區草編教室 Google Map連結)


苗栗場

日期:4/7, 4/14, 4/21, 4/28 每週六 2pm-5:30pm

地點苗栗縣 南庄鄉 南富社區活動中心(南富派出所旁)


新北市

日期:4/14, 4/21, 4/28, 5/5 每週六 9am-12:30am (僅本場為上午舉行)

地點:新北市永和區永利路71號(福和國中內)


花蓮

日期:5/26, 6/2, 6/9, 6/16 每週六 2pm-5:30pm

地點:花蓮平和村平和二街8


主辦單位&指導老師

「國科會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典藏計畫」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林麗雲老師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賴守誠老師



聯絡人

吳思旻 0935-852-272  szumin.wu@gmail.com

蔣慧仙 0935-567-612  chiang.hueihsie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