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公民新聞邁步走:超地方媒體的想像

顧佳欣

社區力量是小地方計畫實踐主要推進器,在地出發,培力公民記者,創造為己發聲的場域,以公民新聞學號召全社會關注主流媒體未企及之公共問題。互動媒體作為載具,扎根地方,跨越地域,共同解決。美國傳播學者愛蜜利‧瑪特茲格(Emily Metzgar)等諸位學者,在〈定義超地方媒體:提案討論架構〉一文中進一步彰顯公民新聞的跨地域特質,以超地方(Hyperlocal)媒體行動定義之,透過六元素分析當代公民新聞組織,展望未來。但就實踐經驗來說,也面臨許多障礙,網路科技結合公民組織的有效程度與步調,仍是爭論之一。

超地方媒體與傳統的社區新聞組織不同,更有帶動全國性議題的潛力。瑪特茲格等給予如此定義:「奠基於地域,社區為導向,原生於網路,第一手新聞報導,以促進公民團結為旨,企及受忽視之議題與地區」。由此出發,分析六個美國在地網路新聞組織,並與組織人員進行深度訪談,建構公民新聞組織作為超地方媒體的歸屬與定位。

六個組織在專業經營、社區參與度、運作方式、資金募集都各自有別。如:在新罕布夏的「論壇」(The Forum),由當地公民發起、全公民經營,報導生活大小事,任何人都能成為寫手,開放度最高。維吉尼亞的RVA新聞網,關注社區意外社會新聞等,仰賴部落客貢獻內容,但只有單人經營,穩定度較差;也有採較專業經營,但公民能見度較低的組織:
芝加哥的「每日芝城」(The ChiTown Daily News)聘請數位專業記者,也有基礎編採訓練課程。「聖地牙哥之聲」(Voice of San Diego)以地方政治評論為主,專業記者、社區領袖同時貢獻內容。上述組織資金多來自捐獻或社區貢獻。而仿照傳統報社方式經營,專業程度最高,有編輯守門等專業新聞學過程,有「明尼蘇達郵報」(MinnPost)以及落磯山的「新西部」(New West),前者注重全國性議題,後者以環境問題為重心,都採營利方式經營,獲利來源有廣告、出版平面刊物等。

社區、科技、經營  公民新聞缺一不可

由超地方媒體的定義進行分析上述組織。首先,仍受限於地域,雖網路應無遠弗屆,主要因為特定內容也鎖定了特定閱聽眾;其次,除了明尼蘇達郵報外,皆是關注社區議題,但由於經營方式,議題能見度不定,呈現散沙式攻擊,有時缺乏聚焦與力量累積。第三,內容產製也因專業程度有別,影響查證工作,但由於人力因素,也只能選取幾項議題深入報導,並且也因區域受限,也未能完全補足主流媒體忽視的公共新聞。此外,網路的優勢應持續發揮,不能只是「平台」,必須有效連結消息來源;最後,此種組織的確有潛力促進公民參與,但是作者認為科技「解放」公民的程度可能也有限。

假如超地方媒體是公民新聞組織發展的一種理想形式,目前的小地方計畫在短時間內尚在初始化階段,並非一蹴可幾,無論在人力、資金、經營管理上,都要有長足的規劃,本文作者不採科技樂觀主義,但是對未來公民新聞的經營方式,提供了一些規劃與藍圖。

Metzgar, E. T., Kurpius, D. D., & Rowley, K. M.(2011). Defining hyperlocal media: Proposing a framework for discussion. New media & society 13(5), 772-7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