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借鏡巴基斯坦:公民新聞的角色與限制

林尚儀

公共新聞與民主社會的運作高度相關,卻只佔新聞的一小部分,被批評沉悶、無聊,只適合菁英分子收看,造成資訊流通不平等,也無法發揮新聞為民主服務的本質。公共新聞是否無法成為流行話題?嚴肅的新聞議題就等於不好看?英國學者賈斯汀˙路易士(Justin Lewis)在〈新聞與公民培力〉一文中指出,當代公共新聞不彰,問題就在於此類新聞的型式無法在原有的小眾之外吸引更多人關注。他認為,嚴肅的公共議題也可藉由型式的包裝變得有趣。

路易士研究英國電視新聞,歸納出兩種公共新聞的報導型式,第一種「細節式分析」(narrow issue analysis)提供詳細的數據與分析,但缺乏背景性描述,這種新聞對專家有意義,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很難理解。第二種「背景式分析」(big picture analysis)描述事件背景,並探討事件對民眾生活的影響,以解釋事件的重要性;對一般人來說,其所提供的資訊比較有用,且能引起興趣,但這種型態的報導很少。

兩種報導的差別即在於「背景式分析」以觀眾為本,所報導的議題對每個公民來說較好理解且具有意義。路易士指出,好的新聞必須使公共事務與個人經驗產生連結,讓公民感受到新聞事件的切身性。以英國軍事預算過高的議題為例,「細節式分析」的報導會著重在預算細目;「背景式分析」的報導則從比較高的層次切入,讓公民了解目前全球政治情勢對英國的影響、英國需要哪種規模的軍事部署,並比較歐洲其他國家的軍事預算。



「以公民為中心」的新聞價值
此外,路易士也認為,理想的新聞應能激發公民投入、參與,而非僅是被動的回應。他研究英美兩地的電視新聞,發現公民在新聞報導中雖然頻繁的出現,但只是被動表達經驗、感受,而不是提出意見與建議,因此無法形成進一步討論。

路易士建議,理想的新聞價值應以公民為中心,思考新聞對公民的意義:一則新聞為什麼對人們有用?包含哪些可激發公民參與、促進公民社會的資訊?如何使每個人都能吸收這些新聞,而非只有特定的群體?雖然路易士的研究對象為主流新聞媒體,對小地方培育農民記者的計畫來說,也具有許多啟示。一方面,公民新聞本來就是以公民為中心。另一方面,如何連結農村新聞與廣大的觀眾,使地方事務對全國人民也具有重要意義,將是公民新聞的一項挑戰。

Lewis, J. (2006). News and the empowerment of citizens.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9(3), 303-3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