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昭樺
作者從早期參與學運的經驗到九零年代草根運動崛起,逐漸瞭解到草根學習的重要性,在理解客家農民生活的各個面向的過程中,發現臺灣農村的「外籍新娘」人口與日俱增。作者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得知「外籍新娘」生活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不會講中文與寫中文。於此脈絡,作者協同「美濃愛鄉協進會」試圖藉由社區運動來建立社會關係網絡,在1995年7月30日開辦全國第一個「外籍新娘識字班」,此一創舉引起全國與媒體的注意,亦引發中央政府的關切。
作者放棄傳統的客觀研究,採取實踐取向,企圖培力(empower)被主流社會邊緣化的這些「外籍新娘」,創辦「識字班」即是為了實際瞭解其生活狀況與迫切需求;然而,起初長達一年三期的識字班結束後,卻未達成原先培力欲建立互助支援網絡的目標。作者爾後致力於實踐Freire解放教育法中的「受壓迫者劇場」,其強調表演(行動)重於言講,提問重於給答案,分析重於接受(Boal, 1992: xxiv);邀請積極使「受壓迫者劇場」地方化的鍾喬前來授課,作者擔任觀察與紀錄工作,並於課後詢問「外籍新娘」上課的感想,將觀察心得與學員心得與鍾喬分享,作為下次課程設計的基礎。作者試圖引進「民眾劇場」(People’s Theater)的活潑方式取代最初呆板制式的氣氛,以達到打破「沉默文化」進而促進「意識覺醒」的目的。Freire強調「對話」的重要性,主張透過提問來引發批判性的自覺;為了避免「提問」變成壓迫性的「拷問」,必須使用有效的方法來打開對話的空間,而劇場方法即能有效營造互動的氛圍。作者同時強調教「外籍新娘」讀、寫中文,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過識字作為媒介,她們得能自己發聲。
然而,「外籍新娘」本身仍是認為學習中文才是正事,考試才能迫使他們有壓力進步,顯示出「外籍新娘」的雙重性(duality),受壓迫者同時具備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性質(Freire, 1970);作者說明其需求亦成為他們設計課程必須考量的部分。而真正打破「沉默文化」的關鍵在於,授課者逐漸嘗試出讓「外籍新娘」能更直接連繫於生活經驗的方法,例如有一個活動是請「外籍新娘」說出她們每一天在特定的時段,分別聽到、看到、聞到和做什麼:Freire說明僅有當議題的呈現與受壓迫者的個人的、在地問題緊密聯結,才能激發出批判意識。「外籍新娘」在「識字班」的課程中,逐漸瞭解其他學員的情形,以及慢慢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能對權威(老師)提出質疑;此外,地方的扶輪社舉辦眾多活動,皆將「外籍新娘」列為受邀名單之一,以及廣招地方志工老師參與識字班的工作,透過參與讓他們更深刻認識「外籍新娘」,能以同理心面對遠來的新移民。經過多般嘗試,才將識字班課程進行方式系統化三大段落:暖身活動、文字學習、問題討論。
進行「培力」的第一步,首先是要瞭解學員的需求,若學員無特定需求,那如何創造他們的需求,就變成相當關鍵的一步。小地方目標針對農民來進行培力,但無法忽視的是,許多農民是被社會邊緣化的一群人;然而,我們招收的這一群農民他們本身對於自身的定位,以及社會對他們的認知,甚至是他們如何認知其他農民,應是設計課程前需詳細調查與瞭解的重要部分。再來,瞭解他們的參與動機,其影響學員本身對課程的態度;課程如何與日常生活經驗的連結,引發他們勇於表達、參與討論,亦是培力的目標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