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尚儀
許多人將公民新聞的興起歸功於網路與消費科技的普及,人們用隨手可得的設備就能拍照與書寫。然而,只要有相機或手機在身邊,就能激發使用者紀錄並編輯上傳,進而成為公民記者嗎?對小地方培育農民記者的計畫來說,南非經驗是值得參考的例子,南非學者蓋˙伯格(Guy Berger)在其〈青少年公民記者培力:南非經驗〉一文中指出,有錄製設備,並不代表就具備使用的技巧和動機,還需要外在物質條件的配合以及使用者的公民素養。
該計畫在南非的格拉罕鎮(Grahamstown)展開,格拉罕位於南非最貧窮的省分,沒有網路,地方報Grocott’s Mail是資訊流通的主要管道,但受限於價格,讀者主要為少數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多數鄉村人口和青少年沒有機會看報。該計畫名為“Iindaba Ziyafika",意為「新聞來了」(the news is coming),舉辦工作坊訓練青少年以手機簡訊報導公共事務並發表意見,並選擇部分內容於地方報Grocott’s Mail刊登,讓弱勢族群有接觸報紙的機會,也增加地方報的內容。
雖然通訊費用昂貴,手機算是當地少數較為普及的行動通訊設備,因此計畫以手機作為報導工具。工作坊配合手機簡訊型式,提供三種類型的短文寫作訓練,並以公民的責任與義務為課程的核心精神,培養學員的公民素養。該計畫的成果顯示,格拉罕鎮的鄉村人口普遍缺乏接觸新聞的管道與經驗,但有表達心聲的欲望,藉由工作坊的課程,學員得以對地方事務表達看法;但隨著課程結束,停止簡訊費用補助,這些青少年的公民新聞實踐並沒有持續下去。
《2012農人寫作培力工作坊》
國科會下的「小地方新聞網」數位典藏計畫,
希望透過工作坊的辦理,延續過去《小地方新聞網》對
在地新聞與地方事務的關懷,
讓長久以來辛勤投入農業的農人們,
能夠發掘自己身邊的故事,
並且透過書寫來紀錄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心聲、
進一步豐富人生。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誰的公共新聞?英美電視新聞的啟示
林尚儀
公共新聞與民主社會的運作高度相關,卻只佔新聞的一小部分,被批評沉悶、無聊,只適合菁英分子收看,造成資訊流通不平等,也無法發揮新聞為民主服務的本質。公共新聞是否無法成為流行話題?嚴肅的新聞議題就等於不好看?英國學者賈斯汀˙路易士(Justin Lewis)在〈新聞與公民培力〉一文中指出,當代公共新聞不彰,問題就在於此類新聞的型式無法在原有的小眾之外吸引更多人關注。他認為,嚴肅的公共議題也可藉由型式的包裝變得有趣。
路易士研究英國電視新聞,歸納出兩種公共新聞的報導型式,第一種「細節式分析」(narrow issue analysis)提供詳細的數據與分析,但缺乏背景性描述,這種新聞對專家有意義,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很難理解。第二種「背景式分析」(big picture analysis)描述事件背景,並探討事件對民眾生活的影響,以解釋事件的重要性;對一般人來說,其所提供的資訊比較有用,且能引起興趣,但這種型態的報導很少。
兩種報導的差別即在於「背景式分析」以觀眾為本,所報導的議題對每個公民來說較好理解且具有意義。路易士指出,好的新聞必須使公共事務與個人經驗產生連結,讓公民感受到新聞事件的切身性。以英國軍事預算過高的議題為例,「細節式分析」的報導會著重在預算細目;「背景式分析」的報導則從比較高的層次切入,讓公民了解目前全球政治情勢對英國的影響、英國需要哪種規模的軍事部署,並比較歐洲其他國家的軍事預算。
公共新聞與民主社會的運作高度相關,卻只佔新聞的一小部分,被批評沉悶、無聊,只適合菁英分子收看,造成資訊流通不平等,也無法發揮新聞為民主服務的本質。公共新聞是否無法成為流行話題?嚴肅的新聞議題就等於不好看?英國學者賈斯汀˙路易士(Justin Lewis)在〈新聞與公民培力〉一文中指出,當代公共新聞不彰,問題就在於此類新聞的型式無法在原有的小眾之外吸引更多人關注。他認為,嚴肅的公共議題也可藉由型式的包裝變得有趣。
路易士研究英國電視新聞,歸納出兩種公共新聞的報導型式,第一種「細節式分析」(narrow issue analysis)提供詳細的數據與分析,但缺乏背景性描述,這種新聞對專家有意義,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很難理解。第二種「背景式分析」(big picture analysis)描述事件背景,並探討事件對民眾生活的影響,以解釋事件的重要性;對一般人來說,其所提供的資訊比較有用,且能引起興趣,但這種型態的報導很少。
兩種報導的差別即在於「背景式分析」以觀眾為本,所報導的議題對每個公民來說較好理解且具有意義。路易士指出,好的新聞必須使公共事務與個人經驗產生連結,讓公民感受到新聞事件的切身性。以英國軍事預算過高的議題為例,「細節式分析」的報導會著重在預算細目;「背景式分析」的報導則從比較高的層次切入,讓公民了解目前全球政治情勢對英國的影響、英國需要哪種規模的軍事部署,並比較歐洲其他國家的軍事預算。
借鏡巴基斯坦:公民新聞的角色與限制
林尚儀
公共新聞與民主社會的運作高度相關,卻只佔新聞的一小部分,被批評沉悶、無聊,只適合菁英分子收看,造成資訊流通不平等,也無法發揮新聞為民主服務的本質。公共新聞是否無法成為流行話題?嚴肅的新聞議題就等於不好看?英國學者賈斯汀˙路易士(Justin Lewis)在〈新聞與公民培力〉一文中指出,當代公共新聞不彰,問題就在於此類新聞的型式無法在原有的小眾之外吸引更多人關注。他認為,嚴肅的公共議題也可藉由型式的包裝變得有趣。
路易士研究英國電視新聞,歸納出兩種公共新聞的報導型式,第一種「細節式分析」(narrow issue analysis)提供詳細的數據與分析,但缺乏背景性描述,這種新聞對專家有意義,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很難理解。第二種「背景式分析」(big picture analysis)描述事件背景,並探討事件對民眾生活的影響,以解釋事件的重要性;對一般人來說,其所提供的資訊比較有用,且能引起興趣,但這種型態的報導很少。
兩種報導的差別即在於「背景式分析」以觀眾為本,所報導的議題對每個公民來說較好理解且具有意義。路易士指出,好的新聞必須使公共事務與個人經驗產生連結,讓公民感受到新聞事件的切身性。以英國軍事預算過高的議題為例,「細節式分析」的報導會著重在預算細目;「背景式分析」的報導則從比較高的層次切入,讓公民了解目前全球政治情勢對英國的影響、英國需要哪種規模的軍事部署,並比較歐洲其他國家的軍事預算。
公共新聞與民主社會的運作高度相關,卻只佔新聞的一小部分,被批評沉悶、無聊,只適合菁英分子收看,造成資訊流通不平等,也無法發揮新聞為民主服務的本質。公共新聞是否無法成為流行話題?嚴肅的新聞議題就等於不好看?英國學者賈斯汀˙路易士(Justin Lewis)在〈新聞與公民培力〉一文中指出,當代公共新聞不彰,問題就在於此類新聞的型式無法在原有的小眾之外吸引更多人關注。他認為,嚴肅的公共議題也可藉由型式的包裝變得有趣。
路易士研究英國電視新聞,歸納出兩種公共新聞的報導型式,第一種「細節式分析」(narrow issue analysis)提供詳細的數據與分析,但缺乏背景性描述,這種新聞對專家有意義,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很難理解。第二種「背景式分析」(big picture analysis)描述事件背景,並探討事件對民眾生活的影響,以解釋事件的重要性;對一般人來說,其所提供的資訊比較有用,且能引起興趣,但這種型態的報導很少。
兩種報導的差別即在於「背景式分析」以觀眾為本,所報導的議題對每個公民來說較好理解且具有意義。路易士指出,好的新聞必須使公共事務與個人經驗產生連結,讓公民感受到新聞事件的切身性。以英國軍事預算過高的議題為例,「細節式分析」的報導會著重在預算細目;「背景式分析」的報導則從比較高的層次切入,讓公民了解目前全球政治情勢對英國的影響、英國需要哪種規模的軍事部署,並比較歐洲其他國家的軍事預算。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南韓經驗:公民新聞 推展社會進步的力量
陳佳君
根據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他們研究1995年至2002年南韓公民新聞的發展,發現公民新聞是進而促發改革社會的行動力量。其中,他們分析社會行動團體的社會網絡及另類媒體組織的活動,發現背後促成改革的這群人,是由記者、勞工、連結的行動主義者和具革新意識的知識份子所組成。他們藉由行動來理解新構想、交換經驗,促發相互學習。
社會行動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改革力量,它常是無法控制、不能預料與令人驚訝的。它能改變公共論述的過程,也型塑世代歷史經驗的演變。與我們習慣的「政治進程模式(Political process model)」不同在於,後者限制了社會改革的框架,是一種由執政者和少數成功改革者之間組成的結構。但社會行動不是,它提供由公民發起的創新行動與實踐方法。
南韓公民媒體在1990年代末期崛起,是全球公民新聞發展的先驅者。南韓和台灣歷史背景相似的地方,是過去他們也經歷軍事戒嚴和報禁的年代,也有解禁後媒體如雨後春筍竄起的經驗。因此,市場上大眾媒體工作者的充裕、高等教育的開辦,及民主政治媒體行動的轉型,是南韓公民新聞崛起的重要因素。
根據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他們研究1995年至2002年南韓公民新聞的發展,發現公民新聞是進而促發改革社會的行動力量。其中,他們分析社會行動團體的社會網絡及另類媒體組織的活動,發現背後促成改革的這群人,是由記者、勞工、連結的行動主義者和具革新意識的知識份子所組成。他們藉由行動來理解新構想、交換經驗,促發相互學習。
社會行動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改革力量,它常是無法控制、不能預料與令人驚訝的。它能改變公共論述的過程,也型塑世代歷史經驗的演變。與我們習慣的「政治進程模式(Political process model)」不同在於,後者限制了社會改革的框架,是一種由執政者和少數成功改革者之間組成的結構。但社會行動不是,它提供由公民發起的創新行動與實踐方法。
南韓公民媒體在1990年代末期崛起,是全球公民新聞發展的先驅者。南韓和台灣歷史背景相似的地方,是過去他們也經歷軍事戒嚴和報禁的年代,也有解禁後媒體如雨後春筍竄起的經驗。因此,市場上大眾媒體工作者的充裕、高等教育的開辦,及民主政治媒體行動的轉型,是南韓公民新聞崛起的重要因素。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社區新聞的轉變:以澳洲社區廣播電台為例
唐玉卿
身為全球面積第6大、大洋洲最大的澳洲,社區廣播服務比起其他國家來說,地位更加的顯著,同時民眾對於社區廣播的依賴性也非常的高。Michael Meadows、Susan Forde、Jacqui Ewart 以及Kerrie Foxwell等人在《創造好的概念:社區新聞的轉變過程》一文中提出,地方新聞在民主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其能夠促進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本文他們探討的是主流媒體的缺失。
早在2007年的時候,這群學者已經進行了第一個全國閱聽眾的質性研究,他們面對面訪談了一百名閱聽眾。這次,他們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觀眾對於社區廣播的看法。
他們發現社區廣播對於當地居民是非常實用,因為社區廣播提供的新聞是一種「便利」。相較於一般的商業電台,基於受眾範圍的限制,反而不及社區電台來的深入民心。除此之外,聽眾認為社區電台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途徑,例如:1998年Katherine河水氾濫,該區的民眾透過社區電台的服務,得知如何取得物資以及援助;因此社區電台提供了他們基本生存的技巧,這是一般商業電台無法提供的。
訂閱:
文章 (Atom)